加药装置投药量计算详细说明
加药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水处理、医疗等领域。准确控制投药量是实现工艺目标、保证处理效果和成本效益的核心环节。投药量的计算不是单一的公式,而是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和药物性质进行科学推导。
处理流量(Q):单位时间内需要加药处理的介质(如水、溶液、气体)的体积或质量流量通常为立方米/小时。(m³/h)或升/分钟(L/min)作为单位。它是计算的基础。
目标投加浓度(C):根据工艺要求(如消毒、pH调节、絮凝、阻垢等。)和水质/条件,药剂在介质中需要达到的有效浓度通过实验、经验公式或设计规范确定,单位往往为毫克/升。(mg/L)或百万分率(ppm)。
溶液浓度(S):实际加药装置中加入的药剂储备溶液浓度(例如10%)、5%),单位可以达到百分比(%)或克/升(g/L)。这种浓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稀释比例。
流量比例法(最常用):适用于投加量与处理流量严格成比例的场景。核心公式为:投药量(kg/h或L/h) =Q×C / S。举例来说,100个处理流量m³/h,要求投加浓度为5 mg/L,使用1%浓度(即10 g/L或10,000 mg/L)药液,则投药量= 100×5/10,000=0.05 m³/h = 50 L/h。
浓度控制法(反馈调整):对被处理介质的特定参数(如余氯、pH值)进行在线监测、浊度),将实时测量值与设定目标值进行比较,利用PLC或专用控制器动态调节加药泵的频率或冲程,实现投药量的闭环控制。这种方法可以适应流量和浓度的波动。
理论计算值是初始设置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结合现场效果和药物消耗进行持续监测和微调。定期校准流量计、浓度检测仪表和加药泵的精度是保证计算准确性和加药效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精确计算和动态优化加药量,是保证工艺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安全经济运行的根本保证。